俗话说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。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、学习中必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。幼儿园阶段是幼儿规则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,结合《成都市3-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(试行)》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,聚焦儿童生活、交往、学习三种核心习惯,探索并实践儿童习惯养成教育,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,将儿童习惯养成教育有机融入儿童一日生活中。中班幼儿正处于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,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弱,这个时期的幼儿还不太容易遵守规则,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呢?
一、活动缘起:
区域活动时间,老师请小朋友到教室外排队,突然外面传来争执的声音......
“你不是排第一个的,我才是”
“老师说了要排在班牌后面”
“你要到后面去排队,我才是排第一个的”
“老师,他没有遵守规则”
类似情况时有发生,为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,我们以《成都市3-6岁儿童养成习惯教育实施方案(试行)》和《成都市真实性评估》为参考蓝本,创设《规则意识养成记》主题活动,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守规则的习惯,懂得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。
二、链接经验——规则初理解
因为排队而发生的争执,“规则”也成了孩子们的焦点话题。
老师:什么是规则?
一组
|
二组
|
三组
|
四组
|
规则是帮助我们的
|
规则是大家都要听
|
规则看不见,但是我们玩的时候要遵守
|
规则就是要排好队
|
老师:我们要怎么遵守规则?
男生
|
女生
|
玩滑梯的时候要遵守规则,不能从下面往上爬
|
洗手的时候要排队,不能挤
|
我们喝水的时候也要排队
|
老师喊出去玩的时候要在教室外面排队
|
玩完了积木要放回原位
|
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
|
出去玩的时候要把椅子送到桌子下面
|
收积木的时候不能打到小朋友
|
通过谈话活动,孩子们对于规则有了一定的经验回顾,随后用绘画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规则的理解。
老师:没有规则会怎么样?
教师思考:
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指出:“当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时,要积极提供一些策略引导幼儿进行探索。”通过初步讨论、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表征记录,我们发现幼儿所了解的规则大多数来源于幼儿园,幼儿园的安全规则、游戏规则、进餐规则等。为支持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规则,教师鼓励幼儿亲身去寻找身边的“规则”。
三、幼儿园里的规则
我们幼儿园都有哪些规则呢?跟随孩子们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。
有时候孩子很容易忽视身边的规则性标识,这就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思考来逐渐领悟和遵守。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,还使他们学会了自我管理,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。
四、幼小大不同
孩子们知道幼儿园需要遵守的规则后,有小朋友问老师“老师,我姐姐在小学读书,她们是不是和我们一样也要遵守规则呀?”
“你们知道的小学是什么样的?”
“小学每天有很多的作业。”
“小学放学都很迟,我每次都会在门口等我姐姐。”
“小学有篮球场和很大的操场。”
“小学的桌子都很高。”
通过和孩子们的对话,发现有的小朋友对小学的了解比较多,但也有小朋友对小学还很陌生,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展开调查,了解小学和幼儿园在规则上有什么不同。
通过绘本故事进一步了解小学里的规则,知道小学里什么是可以做的事情,并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。
通过调查表及绘本故事的学习了解,结合孩子们对小学规则的已有经验,引导孩子们发现幼儿园和小学在规则上的不同之处。
幼儿园
|
小学
|
区角制,各种区角布置
|
排排坐,前后大黑板
|
喝水不能插队
|
自己喝水
|
自己自主如厕
|
上课的时候不能去上厕所
|
按时上学不能迟到
|
上学要带红领巾
|
教师思考:
在初步探讨幼儿园和小学规则不同之处活动中,我们聚焦幼小规则大不同,用谈话、调查、讨论、绘画表征等方式,加深了孩子对小学生活的了解,将规则具象化。
孩子们对规则愈加了解,幼儿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适能力也不断提升,激发幼儿主动做好入学准备的行为内驱力。
家园合作 提升效果
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,幼儿的成长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。家园合作,达成一致教育目标,更能提升教育效果。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采用行动积累法,邀请幼儿一起制定规则和本周小任务,如本周早起不拖延、自己穿衣服等等约定。当幼儿在认真遵守规则并完成某一项任务时,家长应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,如表扬幼儿“你真棒”或奖励幼儿一张贴纸等。此时,受到表扬的幼儿就会感受到遵守规则行为所带来的自信和快乐,良好的规则行为和习惯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。
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,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,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与长期的坚持不懈。引导孩子们从“无序”到“有序”,逐渐形成规则意识,孩子们通过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更加了解了规则的重要性,规则意识也逐步养成。

活动剪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