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指南》中提出,“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,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。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,合理安排活动,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、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要求。”基于这样的理念,结合我园的自然教育课程和园所丰富的种植资源,老师们从孩子的兴趣入手,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,以挖红薯为切入口,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。
班级趣事:地里的红薯叶
有一天,老师说:孩子们,升入大班了,这是我们班新的一块种植地。
哇,这里面种的是什么呀!
这是红薯藤,最上面红薯叶可以用来炒着吃。
我在家里的时候吃过红薯叶,可香了。
那我们也摘点红薯叶吧!
他们便摘了很多红薯叶,都拿过来问:是这样摘的吗?
老师将孩子们摘的红薯叶拿过来,请大家对比:你看你们摘的红薯叶哪里一样?哪里不一样?
很快大家就发现有的叶子大,有的叶子小,有的只有一片叶子,而有的有很多片
那到底该摘哪一种?
芯芯非常自信地说道:要摘叶子小一点的,这是我奶奶教我的,因为那里的叶子最嫩,其他的都嚼不动。
芯芯还给大家示范了采摘的方法,孩子们都听得非常认真。
探秘点睛:这是本次课程中的生成活动,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,他们对地里的红薯叶产生了兴趣,而怎么采摘红薯叶引发了幼儿们的困惑,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干预,而是任由他们自己去探索,等到他们有疑问时,老师才组织小朋友们一起讨论,给他们倾听表达的机会,对于要上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,其实会听、能听懂到能理解也是必备的能力之一,本次活动便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相互倾听的机会,从而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,提升同伴合作的能力。
活动开启:红薯在哪里?
玥玥吃蒸红薯时询问道:
我们的红薯能吃了吗?
我们去地里看看吧!
找了好半天,孩子们都没有看到红薯的踪影。
你们看!红薯就藏在泥土里呢!
我看到红薯叶子上有很多叶脉。
而且叶子上还有许多小毛毛呢!
它的叶子有点像爱心。
这个像手掌一样,还像蝙蝠。
像......
孩子们活动后还将自己的观察记录在了记录本上。
探秘点睛:幼儿能够借助放大镜对红薯进行近距离的观察,有了之前在种植地里的观察经验后,现在幼儿能够关注到更细致的地方,能对红薯的外形进行准确描述,能够把观察到的事物与同伴交流和分享,并能认真倾听他人间的讨论。
困难重重:红薯怎么这么难挖?
盼望着、盼望着收获红薯的欢乐时刻终于来啦!
那我们要怎么挖红薯呢?
孩子们将自己的想法用步骤图的形式展示了出来。
孩子们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讨论后,与自己想法较为一致的小朋友,一起选择好工具,自由组合去挖红薯啦!第一次自由探索收获的红薯数量不尽人意,只有几个。 孩子们有点失落,开始分析失败的原因:哎呀,勺子一点都不好用!
我的木棍也不好使,根本就用不了。
我就用铲子挖出了红薯。
对呀,我的锄头也可以挖!
用手也可以很快把红薯藤扯干净!
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的工具到底有没有用
那我们这次挖红薯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?
孩子们分组激烈地讨论着。
因为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好用!有的土都挖不了~
那哪些工具是有用的呢?
孩子们总结出有用的工具有:铲子、手、锄头……
探秘点睛:个体认知的发展是不平衡-同化-顺应-平衡四个阶段的不断循环,幼儿在遇到想象中能够使用的工具与现实不符时,积极的调整自己的认知,将旧知识加以调整适应了新知识,这些对待问题的方法与态度也能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,看似老师将主动权交给孩子,多走些“弯路”,实际是孩子们“试错”的过程,“试错”也是发展探究能力的必要途径。
对于收获的红薯藤,孩子们之前一致决定要丢到垃圾桶,但在照顾兔子期间,孩子们想到可以将红薯藤送给兔子爸爸与兔子妈妈,希望它们能收获一个可爱、健康的兔宝宝。
收获满满
自己动手获得的劳动果实,孩子们总是格外珍惜。瞧,大家积极行动起来,用手搓一搓,冲一冲。可是,孩子们发现用手洗红薯,手上很脏,很多泥垢还是没有洗干净,有的凹进去的地方还有很多泥,那怎么办呢?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!
孩子们将美食送给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们,让他们也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。
“大自然、大社会都是活教材。”在挖红薯的系列活动中,孩子们通过合作探究、经验迁移、多元表征、运用资源等方式攻克了一个个难题,合作与探究、表征与分享、感知与创造等多种能力也得到了提升。